2024茶文化的闪耀瞬间!

2024茶文化的闪耀瞬间!

221阅读 2024-12-30 10:28 行业

2024年,在文化强国战略的指引下,茶文化愈发熠熠生辉。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2017年1月25日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重要成果,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更为坚实,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的总体目标。

2024年,传统文化取得诸多令人瞩目的发展成果,春节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便是一大生动例证。今年,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持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建设注入新活力。

回溯这一年,茶文化领域绽放出哪些精彩?

brand_alt_markbrand_alt_mark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图片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官网)

牵连大国外交情谊

中国茶文化闪耀世界

2024年,茶文化成为大国外交情谊的重要纽带。

10月22日、11月17日,总书记在中俄、中巴外交期间接连提及中国茶,引动“万里茶道”“古代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茶船古道”等茶叶国际贸易路线再被世界瞩目,传承、发扬中国茶文化,也成为加深中外友谊、促进文化交流的桥梁。

brand_alt_markbrand_alt_mark

△10月22日,中俄举行会晤时提及“万里茶道”;11月17日,总书记在巴西媒体发表署名文章提及“中国的茶”(图片来源:央视网视频截图、遵义市农业农村局)

今年,中外茶事的发展成果格外亮眼,有力推动中国茶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与推广:

文化保护与申遗工作方面,中蒙俄三国携手完善申遗工作机制,推动“万里茶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提升其在国际上的文化价值与关注度;传播载体打造方面,我国摄制的《茶船古道》纪录片在中马两国三台热播,跨越国界展现“茶船古道”的茶文化故事与独特魅力;文旅融合发展方面,《〈“茶马古道”文旅发展联盟章程〉修改议案》通过,“茶马古道”文旅发展联盟对沿线文旅资源与茶文化资源深度整合,让更多中外游客在文旅体验中感受和传播茶文化;国际文化传播阵地建设方面,巴黎中国茶文化中心正式揭牌,成为中国茶文化面向国际的重要传播窗口,对助力中国茶文化融入世界文化交流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文化交流活动方面,“茶和天下”系列活动持续开展,搭建起国内外茶文化交流平台,在向外传播中国茶文化知识的同时,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人群的交流互动……

brand_alt_markbrand_alt_mark

△中蒙俄三国代表进行申遗技术磋商、巴黎中国茶文化中心揭牌(图片来源:万里茶道申遗、福建发布)

与此同时,多家茶企也积极开展“万里茶道”“中巴茶缘”等系列主题活动,我国各机构、组织从多维度、创制中外茶缘相关茶新品,助力茶文化的传承发展。全国范围内,茶界各机构、组织、单位等皆在多维度、多方面发力,共同推动中国茶文化在国内外的推广与宣传,让茶文化国际舞台上愈发绽放光彩,吸引更多中外友人关注、了解、传承发扬中国茶文化。

brand_alt_markbrand_alt_markbrand_alt_markbrand_alt_mark

“茶和天下”系列活动走进阿拉伯、爱尔兰、希腊、蒙古、缅甸等国(图片来源:中东瞭望、中国驻爱尔兰大使馆、北京海外文化交流、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蒙古国大使馆、仰光中国文化中心)

国家+地方齐发力

夯实茶文化发展根基

中国茶文化在世界舞台闪耀的背后,离不开国家与地方相关部门、机构、组织等的规划与指引。

7月30日,农业农村部答复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豫南茶树资源综合开发重点实验室主任、信阳农林学院茶学院原院长、二级教授郭桂义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加强茶文化研究、保护、传承与弘扬”的建议,表示将同有关部门从“加大茶文化研究力度”“加强茶文化遗产保护”“增强茶文化宣传”三方面进行相关部署。此系列答复为茶文化领域“学术精进与知识拓展”“历史传承与记忆守护”“传播推广与全民普及”给予方向指引。该答复作为茶文化蓬勃发展的一大驱动力,与多项与茶文化相关的公示、条例等,一同成为2024年茶文化备受社会重视、发展愈发系统完善的有力见证。

brand_alt_mark

△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4534号建议的答复摘要(图片来源:农业农村部)

国家层面,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皆有新成果:《文化和旅游部关于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推荐人选名单的公示》发布,20位茶叶制作技艺及相关习俗领域相关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入选,传统制茶技艺、文化持续传承;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发布《关于联合制定茶文化地方特色饮用标准的函》,探索新标准、新形式以展示与推广各地茶产区的独特品种与精湛制茶工艺,弘扬中国茶文化。

地方层面,多地探索保护、传播的新路径:福建“闽茶文化传播推广中心”落成、召开“推动茶文旅融合发展”对口协商座谈会,探索茶文化推广、茶文旅融合的新路径;四川发布首部关于茶文化保护的法规《雅安市蒙顶山茶文化保护条例》,修订完善《宜宾市茶文化保护与发展条例(草案)》,有力保护茶文化传承;广州发布全国首个《茶文化服务规范》地方标准,指明了茶文化服务体系的规范建设和关键内容,填补国内在该领域的空白,丰富茶文化的发展内涵……

brand_alt_markbrand_alt_mark

△四川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雅安市蒙顶山茶文化保护条例》;“闽茶文化传播推广中心”揭幕仪式(图片来源:四川人大、福建日报)

这一年,茶文化国家与地方多个部门、机构等主体的指引、护航下,不断展现新活力。未来,茶文化也还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豫南茶树资源综合开发重点实验室主任、信阳农林学院茶学院原院长、二级教授郭桂义在接受“说茶”采访时指出:

7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十、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部分提出“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而在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就已将“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列为主要任务。2022年,中央政治局集中学习、《“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有“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推介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等相关表述。

由此可见,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应是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中的重要一环。茶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位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应能在中华文明标识体系中占据一隅。因此,期盼茶界,尤其是茶文化界能有更多专家学者聚焦此议题,深入探讨茶及茶文化与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关联,充分论证,让有关部门及大众认可茶文化是中华文明标识体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让茶文化在中国文化传承发展大局中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brand_alt_mark

△“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相关内容(图片来源: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豫南茶树资源综合开发重点实验室主任、信阳农林学院茶提供学院原院长、二级教授郭桂义)

无独有偶,西南林业大学古茶树研究中心教授蓝增全也曾公开提出“把古茶树资源及其古茶文化在内的中华茶文化呈现在‘中华文明标识体系’中,让它在中华民族的文化星河中闪耀出更耀眼的光芒”的希望。不论是将茶文化融入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尝试,还是更多正在讨论、制定、完善的新法规、新标准等,皆是各地茶人为传承发扬茶文化的不懈探索,更向大众表明:茶文化的未来,值得期待。

吸引“全民聚焦”

活动盛景绽放茶文化魅力

2024,无疑是茶文化发展进程中浓墨重彩的一年。各地活动中,诸多具有开创性意义的“首个”会议、活动顺利开展,为茶文化的系统性推进、全民普及架起桥梁。

从学术交流前沿阵地层面来看,第33届中国茶业科技年会暨首届茶文化年会、2024年江苏省茶业科技年会暨首届江苏省茶文化年会等相继召开,专家学者围绕茶文化相关议题各抒己见,探寻茶文化在当代社会迈向系统化发展的更优路径;从地域特色推广层面来看,重庆首届茶文化周、墨脱县首届茶文化旅游季、西湖乡首届“春山有茶香约西湖”茶文化节暨寻迹“万里茶道”活动等举办,立足当地茶文化特色,深挖茶俗、茶艺、茶史资源,传播地方特色茶文化。

一系列茶文化展览同样大放异彩。“故宫·茶世界”“千年茶史蜀韵茗香——典籍里的川茶故事”“新火试新茶——明代茶文化展数字云展览”等展览开展、上线,茶文化愈发“润物细无声”的成为大众休闲娱乐的重要载体。

brand_alt_markbrand_alt_mark

△“故宫·茶世界”展览(“说茶”摄)

2024年,茶文化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一方面在相关政策指引、专家学者的钻研探讨以及行业盛会的协同推进下,构建起愈发严谨科学的知识与传承体系;一方面,通过贴近大众生活的文化活动、展览,让茶文化融入大众日常,成为人们品味生活、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期待未来,茶文化将在茶界各主体携手并进的过程中,不断实现新发展;也相信茶行业在此过程中将进一步践行“三茶”统筹发展理念,助力行业实现从理念到实践的新飞跃。

brand_alt_mark

来源:说茶ShowCha,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上一页:新品上市:柑熟茶甜,年味满满,万家团圆时的佳饮好礼

下一页:什么条件下能生产出“勐海味”?

相关阅读

茶友网
滇ICP备19006320号-4
滇ICP备19006320号-4